严虎:绘画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2-11-14 浏览次数: 1029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说:“少年像一只陀螺,刚开始转动的时候,很不容易稳住重心,就这么歪着陀身,不晓得要滚向何方。但它和成年人不同的是,总是先转了再说。”


处于快速成长中的青少年就像那转动的陀螺,他们敏感、不稳定,内心世界日趋丰富。而成人若要引导他们转向正确的方向,就要打开孩子心扉,走进孩子心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建立与他们沟通的路径非常重要。



绘画心理学有什么价值


人是如何沟通的呢?当婴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肢体语言是人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婴儿会用动作或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


接着孩子学会了说话,口头语言是人学会的“第二种语言”。


除了这两种语言,还有没有其它方式实现表达呢?

有,这就是绘画!


当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你只要给孩子一张纸、一支笔,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在纸上随意涂抹着。调查显示,人在儿童时期存在自发性绘画活动的机率高达98%,80%的儿童曾直接说自己喜欢绘画。只要你读懂了这种绘画的语言,你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多,有时甚至超过了言语或动作这两种语言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而且绘画这第三种语言指向人的潜意识领域,能揭示人难以表达或不愿表达的信息。


成人可以通过绘画了解孩子,可以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有什么想法、喜欢或不喜欢什么。同时,绘画能反映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情绪状态、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对学校的适应性、焦虑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等信息,这些客观信息能帮助成年人制定儿童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绘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如今,许多中小学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绘画这一独特的技术该如何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呢?

1.

打破防御,引导表达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心理断乳与精神信赖之间的矛盾使得孩子突然变得“叛逆和疏远”,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孩子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他们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接纳,不愿或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心境体验、处理关系冲突,从而影响心理与个性的健康发展。然而,绘画常常能够打破这一局面,因为绘画对于孩子就像是天生会的本领和游戏,更容易被接纳,没有强迫感,可以自由地发挥。


图片

这是一个9岁女孩的画。女孩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行为“叛逆”,被妈妈带去咨询。咨询师问孩子话,孩子默不作声,反而是妈妈在一旁代劳,数落孩子沉迷电视,与父母对着干。


咨询师善意地建议妈妈暂时离开,给予孩子单独的空间,并且邀请孩子画家庭动态图,孩子并没有拒绝,简单迅速地完成了这幅画。整个过程中,孩子从咨询师这获得了支持和肯定,卸下防御,她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原来在家里,爸爸总是一个人在客厅玩手机,妈妈虽然在房间里面“陪”她看书,不过妈妈也在玩手机。爸妈玩手机时,还经常自说自话,有时还会笑出声来,她觉得很可笑,也跟爸爸妈妈说过很多次,但他们都不听。她不想要这样的陪伴,她宁肯自己去看电视。


其实,除了打破“叛逆”孩子的防御,对于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孩子,绘画的作用也特别明显。

2.

心理测验和普查

绘画测验作为投射测验的分支,是心理学中一种特殊的测评技术。最早的绘画测验是发展心理学家古德纳夫首创的标准化心理测验“画人智力测试”。如今,绘画测验作为一种心理测验的工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如HTP测验 (即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可以用来对学生心理普查和评估,是问卷测验的一种补充。


这是一幅初一男生画的画,他给画取名《长长的路》

图片


这幅画中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指标:呈网络状的房顶,在绘画心理学中是在家庭中有束缚感。画中人物头顶和手脚涂黑,嘴巴涂抹呈一字形,表明其内心焦虑不安,有许多委屈情绪无法表达,束手无措;一条长长的路指向一扇小小的同样被涂抹的门,体现其对外防御性较高,不轻易打开心扉;扁平的树冠,凌乱的线条,是想法多而凌乱,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这些分析出的内容反映出该男生当下心理状况信息,按照我们通常的以0~5分的等级评估,专业老师给这位学生评了3分,属于有“较轻心理问题”的范畴,老师应给予关注,并通过约谈进行情绪疏导。

3.

心理干预

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在筛查、评估以后,绘画也可以用于干预措施。常规的心理辅导多是以言语为媒介来进行,虽然这些方法在矫正非理性认知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而绘画技术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将人的经验与感受, 象征性或具体地展现在画纸上,表达出绘画者较为真实的需求,为其心理呈现与心理发展提供较好的切入口。


绘画心理干预一来可以帮助老师发现孩子存在问题或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引导孩子通过作品来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并通过修改或再创造的绘画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二来绘画本身就可以帮助孩子宣泄压抑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如常见的曼陀罗绘画、情绪绘画等。


图片

第一次绘画干预


图片

第八次绘画干预


这是一个13岁女孩的画作。女孩身世很可怜,母亲生她时难产死去,父亲早早另外成立了家庭,她是被奶奶带大的。这样的成长经历造成了女孩敏感、要强性格,同时她又是有一定艺术天分的孩子。从小父母之爱的缺失,造成了她强烈的不安全感,总是难以和周围人建立深入的关系。在第一次绘画干预中,咨询师鼓励她将自己的情绪充分表达,落叶萧瑟,小女孩抱膝而坐,凸显孤单和失落。汽车行驶在冷清的街道,道路指示牌或左或右,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的方向?孩子的心事跃然纸上。


通过八次绘画心理干预后,女孩出了这样一幅画幅画,心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半年前的孤独、迷茫进入到了另外一种安适的状态。她给画取名为《自得其乐的垂钓者》,静坐着的钓鱼人,长长的弧线型钓具,表达了小女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这样的独钓寒江雪的境界。在高台上垂钓,反映了她内心的孤傲、自尊。对家庭的渴望虽然犹在,这通过山顶依稀可见低矮的房屋表达了出来,但已经没有之前那样强烈悲伤感了。女孩将自己的孤独、沉默性格升华成了一种具有积极能量的姿态。可以说,绘画既为学生表达自我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又为教育者走近学生内心提供了便利。当然,绘画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中的运用空间还很大,


比如系统的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设计、团体绘画干预活动、学生心理画展等,希望每位老师能够学会和掌握绘画心理分析这一技术,读懂孩子们的画,

进他们的内心,引导他们“稳稳地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