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发布时间: 2020-03-11 浏览次数: 364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小学生会产生哪些心理问题?如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预防相关心理问题的发生?本文将分析本次疫情防控中存在的中小学心理疏导工作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基本要求

(一)用心统筹,精心组织强担当

各学校利用公众号、微信群推送科普文章,组织读书活动、通过线上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线上跟进,有序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二)精准疏导,因人制宜送关爱

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通过微信群等平台每天与家长沟通,上报各种数据,及时分析解决问题。借助“线上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等。

(三)科学规划,教研助力解难题

各级教研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功能,组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录播疫情防控主题心理微课,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推送,分学段、多角度、多形式帮助师生认清疫情、预防负面心理“感染”。微课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可操作性有机融合,贴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分类指导,凝心聚力全覆盖

做好面向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关怀工作,及时了解其各方面困难,实施必要性心理疏导。及时提供所需心理健康服务。

二、心理疏导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疫情引发中小学生常见问题

在中小学生中,主要存在生活适应性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和家庭问题。原有生活节奏打乱引发不适。据教师反馈:“有的学生过于沉迷网络视频或游戏”“家长求助说,孩子在家总爱生气,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等,特别是初三、高三学生,对中考、高考的焦虑感较强,主要集中在“自律地完成学习任务有难度”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上。疫情期间,由于封闭小区、居家隔离等管控措施的实施,使家庭成员之间在观念和行为等方面增加了摩擦几率,容易发生亲子冲

突。

(二)学生特殊群体面临问题

疫情期间,患有各类基础疾病的学生和家长到院问诊困难,容易出现焦虑、无助及衍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给予积极的专业疏导干预。父母在疫情抗击一线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子女,与父母长时间分离,也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三)疫情暴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学校整体缺乏专职教师。学习动机功利化、家庭教育偏重智育的教养方式以及家长言行等均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网络负面信息、文化垃圾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侵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存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现象。认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任务放在“个别学生心理问题”上,忽视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共同的心理健康需求。

三、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的有效对策

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矫治”工作为辅,坚持全员、全面和全过程渗透,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建,健全“营口特色”的教育服务体系。

(一)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实操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辅导技能,帮助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重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提升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体验式”为主的研训活动,引导班主任结合日常学生工作进行案例研讨和心理辅导技巧训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强化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心理学专业知识,优化专业背景。进行“分层培训”,使研训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和表彰活动,形成奋发向上的好风尚。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区域整体课程体系。落实课时安排,确保“每两周至少一课时”心理辅导课或心理专题活动。完善校本课程建设。高度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研究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挖掘体、音、美和劳动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元素,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每年开展一个专题,如“挫折教育”“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建设心理教育课程资源库。优化“心理班会”“心理专题课”和“心理综合实践课”三类课程结构。探索“1+X”融合模式,心理为“1”,“1+学科”“1+活动”等,建立多元化的课程系统。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完善中小学“预防—预警—危机干预”的“三预机制”,加强教育宣传,常态化开展各种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推动学校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织密学校“心理健康防护网”。实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全面提升行动计划”。完善咨询辅导、研究、学术交流、服务家庭和社会的功能,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2 小时。整理有特点和代表性的案例备案存档。

(二)完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应督促、指导、支持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或家长学校等形式,引导家长对孩子合理预期,充分认识到“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观念。共同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开展沙龙等活动,组织家长就某一专题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组织亲子活动改善亲子关系,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三)构建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

利用高校等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探索构建个案转介的“绿色通道”。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今后,我们会不断地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改正不足,推进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发展。(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