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到公众场合,面对陌生人或者在多人场合讲话、做事儿,就会言语表达困难,行为能力减弱。大多数人的社恐在陌生人面前,权威人士面前,人多的时候说话办事紧张焦虑,大汗淋漓、心慌气短、手足无措、说话出现口吃。有一部人对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个人有社交恐惧。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一期节目,一个老板面对他的母亲是社交恐惧。背后的原因是在成长经历当中有一些伤害性的事件。虽然他已经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但是每次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必须妻子子女陪着,不能和母亲离得太近,只要和妈妈一起坐在客厅里,他就如坐针毡。他说:“有部电视剧叫《敌营18年》,只要我妈在,我就像在敌人营垒里那么紧张”这和早年生活当中的创伤有关,这样的人就需要特殊治疗。社恐就是在家庭、社会环境里受到了一些过强的刺激和不恰当的对待,大多数社恐一般在原生家庭里形成,在社会上比较少。因为从小就是家庭社交,恐惧来源主要是离开家庭。有一个来访者,行政领导干部,从科到处到局都是副职,几次领导要提拔他当正职,他总是推脱。因为他说话非常焦虑,正职上任需要发表就职演说,完成不了。直到这次组织安排他当正职,做一次10分钟的就职演说,他压力很大,于是来做心理咨询。追溯他的成长经历,母亲是播音员,从小对他说话要求特别高,只要没说对就重说一遍,经常让他字正腔圆地朗读一张报纸或者一篇课文,不能有错别字、叠字、不能停顿。一旦,有母亲立刻叫停,让他反思错在哪,还会批评甚至责骂。所以来访者形成“说话必须一点错误都没有”。他说:当众讲话不超过三分钟,说话之前还要大吸一口气,憋着这口气说完,时间正好两分半或三分钟。我在帮助他矫正时,只提出一个要点——说话注意喘气,不能总是说话不喘气,说几句就要喘口气。也不要总想着必须字正腔圆。我用反向疗法,让他读一篇报纸文章,要求读的特别结巴,他反而念得很流畅,所以只要不觉得自己口吃。不拿它当回事反而说话会轻松。之后,我安排他在一个人多的场合做一次10分钟演讲,他成功完成。后来他也顺利入职。社交恐惧也和自我评价过低有关,总感觉自己有问题、有缺点、自卑。说话流畅的人往往是有自信的人,口吃的人不仅自卑,而且对口头表达特别自卑。我曾经参加北京电视台节目录制,主题是出口成章说话难。赵川担任主持人,我和刘全和、刘全力是专家嘉宾,四个人口头表达全都特别流畅。做热身谈话的时候,我们聊到口吃。当节目开始,主持人开场白突然口吃:“主持人说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集口口口吃问题。”几次下来依然结结巴巴。当我们特别在意口头表达,而且对口头表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的时候,表达流畅的人也有可能口吃。越是想“千万不要口吃”,这时候反而大幅度提高口头表达的紧张度。特别紧张时,完全有可能口吃。有些口头语言表达流畅的人,偶尔也有口吃,也有停顿,为什么别人觉察不到?因为他对自己偶尔有口吃是介意的。一个人表达特别流畅,完全没有口吃,要求自己绝对不能犯错误,可能会带来心理生理上沉重的负担,也会影响健康。我们谈到社交恐惧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早年受到创伤性的事件的影响,第二个是自我评价过低,还有第三个是人际沟通方面缺少相应的技巧——提高沟通的效果,重要的是建立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交往状态。良好的沟通状态和人际关系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言语交流,一方面是非言语交流。言语交流不仅要听见别人的话,还要听见自己的话,更要听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其次,无论是言语或非言语交流是不是传达了积极的正面的良好信息?大多数无效沟通是各说各话,对对方的表达毫无兴趣,却又无法吸引他人关注,因此造成人际困扰。所以多听少说,说一段停一段,看看别人的反馈,然后再根据人家的反应,调整自己沟通的内容,最后达成两个人的一致性。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要注意一些环节,我们一个人的观点未必就符合在场所有人的想法,我们也需要知道其他人的想法,互相分析、参照,然后归纳起来有一个比较中肯的意见。希望大家能够消除社恐,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成就我们的事业,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心理卫生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杨凤池教授曾开展大量心理学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曾经为“神舟飞船”工程技术人员、中央驻京机关干部、国际航空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等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高校大学生作心理减压讲座;参与四川大地震等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其活动被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电台和报刊报道,并经常应邀主持心理咨询节目,担任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健康之路》等栏目特邀专家主持。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突出贡献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