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中小学生要做好“心理调适”
发布时间: 2020-06-10 浏览次数: 994


  

日前,我市各中小学陆续复学。监测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返校后可能产生紧张、焦虑、敏感、抑郁、狂躁等心理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建议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校园学习生活,健康愉快成长。

【原因探析】

一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疫情期间线上学习之余,每天有大量时间可自由支配,心理上相对轻松;返校后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监管之下,部分同学会产生压抑和束缚感。线上学习效果因人而异,部分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返校后,面对进步明显的同学,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二是身心成长的影响。疫情期间,学生只能待在家里,这段时间,有父母相伴,学生心情放松、饮食规律、营养充足,生理的发育成长往往先于心理的成熟。返校后,可能变得非常敏感,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之间,一方面渴望交往,一方面又不知如何交往,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骄娇二气”等问题。

三是家庭关系的影响。久居在家,在熟悉的环境、家人面前,行为必然放纵。有的学生纵情网络游戏,沉湎电视剧,作息不规律。有的家庭因生活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家长无暇也无力监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可能对不良生活习惯听之任之。返校后,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一时无法改正,也将对孩子的身心产生巨大影响。

四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疫情爆发后,很多小区、村庄采取了封闭管理措施。媒体每天都在报道疫情新闻,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返校后,出于防疫需要,进出校园仍需要测量体温、戴口罩等,紧张的氛围一时无法消弭,与隔离在家相比,暂时远离父母陪伴,学生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会进一步加深。

五是季节变化的影响。居家时间长了,返校后看到校园生机勃勃的花草,联想到无限春光,渴望走出校园投入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当这些想法不能实现时,也容易产生抑郁和烦躁的心理。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普及疫情有关知识。

学生返校后,要继续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普及疫情防控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和家长的自我防护意识,确保开学后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教和战“疫”专题教育,立足课堂,结合爱国主义、生命健康、心理健康等主题,上好疫情防控课、人生成长课,讲好抗击疫情的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和强大力量,有效抵消各种负面信息对心理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稳定思想情绪、科学理性行事,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二是营造氛围,建立互帮互助机制。

学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居家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进行摸底调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工作措施,做好开学后的教学衔接和课程安排,确保学生能迅速掌握新课程知识,跟上教学进度。要建立心理疏导的互帮互助机制,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相互交流、沟通和倾诉,排解苦闷、孤独等负面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形成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通过同学互相督促学习、交流学习方法和老师个别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鼓励他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其列入课程表,保证课堂教学时数;开展以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式,改变重知识、轻体验,重讲解、轻参与的教学理念,采取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活动为主,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

四是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要开展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健康筛查、辅导、咨询活动,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群体心理危机苗头,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和变化,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或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疑惑,缓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将学生心理危机扼杀于初期阶段。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作用,开设热线咨询电话和心理咨询信箱等,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重点关注防疫一线人员子女、独生子女、单亲子女、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密切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和心理帮扶,帮助纠正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偏差,使他们感受到温暖,进一步提升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加强学生的心理危机成因及对策研究,充分发挥相关心理辅导与咨询等专业机构的作用,为特殊学生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五是密切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校协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密切家校沟通联系和配合,一方面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监护人)定期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得到家长(监护人)的支持、配合和协助,共同关注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生理状况,多倾听家长(监护人)和学生困惑、烦恼,给予适当关怀与安慰,缓解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要加强家长(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扭转父母教养

不当可能对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家长(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督促其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和义务,引导家长(监护人)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当中。用好各种平台,向家长(监护人)传授科学的育子观和教育方法,提升他们的育人水平。总之,要让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营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宋发庆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其中,小学基础教育更不容忽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心理健康恰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它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成因

()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影响

作为互联网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小学生,网络为他们了解世界、接触新鲜事物、业余学习提供了便利。各项科技电子产品如电话手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也给学生提供了接触各种信息的多样化途径。但是,网络和科技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量庞大、鱼龙混杂,而网络信息的监管体系还不够成熟。小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发展时期,很多孩子小小年纪看起来身体早熟,但心智却不成熟。他们对网络信息缺乏辨识能力,面对网络世界的诸多诱惑缺乏抵抗力。这就导致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中;有的学生过早接触涉黄涉暴的内容;有的学生长时间使用各类电子产品严重影响视力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影响

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身上令人不解的一些心理问题大多都源自于家庭和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累了停靠的港湾。同时,孩子也是最敏锐的观察者和学习者。父母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思维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等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比如,父母感情不和,会给无能为力解决家庭矛盾的孩子造成情感上的巨大不安与焦虑。有的家长过于重视技能学习与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引导,从小学开始就给孩子报大量的补习班,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这就使孩子失去了丰富的业余生活,无法劳逸结合适度排遣学习压力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家长遇到孩子青春期叛逆等问题也往往束手无策。同时,中国家长盛行的批评式教育,多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表扬与赏识的激励教育。孩子如果在学习及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经常受到批评或指责,也会一定程度上被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

()学校教育的影响

首先,小学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不足,导致专业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大量缺乏,因而更无法引导家长积极并正确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与学生缺乏自我发现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意识,面对心理健康问题都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小学生相对隐性的心理问题初期常被忽略,当问题长期积累爆发出来时家长就会束手无策,常常求助于班主任老师。其次,小学一线教师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但在后期职业进修方面缺乏心理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再教育培训。最后,班主任教师在大班制的授课模式中,面对四五十个学生,往往精力有限,分身乏术,难以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与解决策略的建议

()为学生和家长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讲座

我们建议: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专门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教给学生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和一些自我调节、解决心理问题、排遣心理压力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审视与对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在小学阶段,学校可以每学年为家长们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以关注和重视。这样可以让家长了解相应学龄段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预防,并能在出现问题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应对。

()发挥班集体平行教育的作用

小学班级活动可以利用班会时间以及课余时间,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或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宣传片、纪录片,用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例或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班主任也可以在班级内部就一个心理健康问题,如“网瘾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举例说明上网成瘾的弊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群策群力提出解决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小说成瘾等心理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力度

学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的营造,打造全方位的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学校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各科课堂教育等多途径的传统文化渗透,培养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省精神;加强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设身处地地多为他人着想的内心修养;增强学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自信心。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学校对小学生心理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与协助。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相信家长们不会将成绩优秀、考取名校作为孩子人生的终极目标。如果说学习成绩、学业水平这些是孩子将来生存发展必备达标项目的话,那么,心理健康就是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获得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因此,在小学阶段,家长应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性格品质;家长还应对孩子的叛逆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疏导。其次,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和学习者。父母的言谈举止与思维观念、家庭教养、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甚至是一面放大镜。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而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反思自己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给了孩子错误的示范。比如,如果家长业余娱乐时间也是手机不离手,孩子就会有样学样。家长如果能放下手机,多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读书、一起做手工等,就会降低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有的孩子因为不会解决与学之间的矛盾,对此非常苦恼也不愿意开口表达,导致自己焦虑、情绪低落、小动作频繁、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通过与孩子的沟通我们了解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在处理矛盾时采取了冷暴力的方式,这种消极的“示范”让孩子觉得表达是无用的,解决不了问题,从而选择一味地忍受与沉默。因此,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人生这堂课上最重要的老师。家长平时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积极正向的引导与示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温情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刘征)